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的政治路线问题、军事问题、党建问题、哲学问题等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著作大多是在延安撰写的,党的"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也是在这里。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就是在延安实现的。
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中国共产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中国共产党在这里运筹帷幄,作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这里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党的传家宝,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以丰富的资料、图片、实物、遗址发挥着其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功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
中共中央书记处旧址--枣园
占地面积80亩,1953年修复,1959年开放参观共展出文物815件,位于延安城西北15华里处。是书记处1943年10月至1947年3月的驻地,开放参观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张闻天的旧居及书记处小礼堂、幸福渠等。书记处在这里继续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筹备了党的"七大",并领导全国军民争取民主、和平、同美蒋反动派进行了斗争,为粉碎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作了充分准备。
杨家岭旧址
中共中央旧址--杨家岭,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1946年8月,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前的小石桌旁,会见了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针对当时流行的"恐美病",提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王家坪旧址
中共中央军委、八路军总部旧址――王家坪,占地面积60亩,1956年修复,1959年开放参观共观共展出文物291件。位于延安城西北3华里处,是军委和总部1937年1月1947年3月的所在地。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王稼祥等领导人的旧居及军委礼堂和会议室。军委和总部在这里领导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又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转战陕北期间指挥西北战场粉碎了敌人的"重点进攻",同时又指挥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凤凰山旧址
中共中央旧址凤凰山麓,占地16.2亩,1957年修复,1959年开放参观开展出文物85件。位于延安城内的凤凰山麓,是党中央初进延安的驻地。这里开放参观的有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领导人的旧居及红军参谋部旧址。党中央在这里,领导中国革命由土地革命战争转入抗日战争。毛泽东主持召开了党的"五月会议"、"洛川会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等,为指导抗日战争,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作了充分的准备。
梁家河
梁家河村是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插队生活7年的地方。2015年2月13日总书记回梁家河探望乡亲,给全国人民拜年。在梁家河深情讲道“1969年1 月,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待就是7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从此,这个陕北小村庄名扬九州。
宝塔山
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山下还有历代遗留下来的摩岩刻字多处,范仲淹隶书的“嘉岭山”和“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最著名。宝塔山融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历史文物、革命旧址为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
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时改名为嘉岭山。现在人们又称宝塔山。位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1135.5米,为周围群山之冠。宝塔山上视野开阔,林木茂盛,山林空气清新,凉爽宜人,夏季平均气温较内低3~4摄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宝塔建于唐代,高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全城风貌可尽收眼底。它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标志,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塔旁边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在延安时,曾用它来报时和报警。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齐,岸石完整,是难得的石刻艺术。山上现已建成为宝塔山公园,林木葱郁,环境优美。宝塔山是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去之地。
南泥湾
南泥湾
南泥湾,位于延安城东南方向四十五公里处。抗日战争时期,英雄的三五九旅驻防南泥湾,边练兵,边生产,既保卫了边区南线的安全,又利用其自然条件屯田垦荒,渡过经济难关。在那艰苦的岁月里,南泥湾军民克服了重重困难,用勤劳的双手,把荒无人烟的“烂泥湾”变成了陕北的“好江南”,由此而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敢于征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南泥湾精神。大家最为熟悉的《南泥湾》《七月的边区》等歌曲都是在这一时期创作的。“花篮里的花儿香”的悠扬歌声和“三五九旅是模范”的风范力量,超越时空,传遍神州大地。半个多世纪以来,这支歌久唱不衰,它高度赞扬了三五九旅屯垦南泥湾的光辉业绩,歌颂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南泥湾旧址
位于延安城东南45公里处。南泥湾是中国共产党军垦事业的发祥地,是南泥湾精神的诞生地。百年前,这里人烟稠密,水源充足,土地肥沃,生产和经济都十分繁荣。到了清明中期,清统治者挑起回汉民族纠纷,互相残杀,使这里变成野草丛生、荆棘遍野,人迹稀少,野兽出没的荒凉之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蒋介石国民党军队向共产党、八路军抗日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扫荡,并调集几十万军队包围陕甘宁边区,实行严密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叫嚣着要“饿死八路军,困死八路军”。当时,边区地广人稀,土地贫瘠,仅有140万群众,要担负起几万干部、战士和学生的吃穿用,实在是一件难事。正如毛泽东说的那样“我们曾经弄到几乎没有衣穿,没有油吃、没有纸、没有菜、战士没有鞋袜,工作人员在冬天没有被盖……我们的困难真是大极了”。在这严峻的历史关头,1939年2月党中央、毛泽东及时地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广大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1940年,朱德总司令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大生产运动的指示精神亲赴南泥湾踏勘调查,决定在此屯垦自给。1941 年春,八路军一二0师三五九旅长兼政委王震的率领下,奉命开进南泥湾,披荆斩棘,开荒种地,风餐露宿,战胜重重困难,量的物质财富。
谢子长烈士陵园
谢子长烈士陵园
谢子长烈士陵园坐落在延安子长县瓦窑堡东北部的走马梁山脚下,是全国重点烈士纪念物保护单位。陵园四周环绕着白色的砖砌围墙,大门上镶着象征革命的红五星和镰刀斧头。门顶横立着“谢子长烈士纪念馆”8个鲜亮的大字。大门两侧,有砖雕蓝底黄字对联:全心全意树立革命旗帜,大忠大勇堪称人民英雄。
“革命烈士纪念塔”在门内,有10多米高。塔身呈方形,四面正中各镶十块青色碑石。塔后的院内有陈列室,陈列室后面松柏成林,雅静肃穆。再向后有7米的高台。陵园的主要部分——纪念堂和陵墓就建在高台上。纪念堂内立4块碑石,上面镌刻着毛泽东给谢子长烈土的题词:“民族英雄”、“虽死犹生”等。谢子长墓在纪念堂后边。灵堂高大,棺木上覆盖着红色棉被,灵堂挂有谢子长画像。
谢子长烈士生平——
谢子长是陕西安定(今陕西子长)人。192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曾领导清涧等地起义。1928年与刘志丹在渭华起义,成立西北革命军,任第二队队长,后任陕甘工农游击队总指挥。开辟了陕甘边区革命根据地。1932年任西北革命委员会主席。1934年在反围剿战争中负伤。次年逝世。
刘志丹烈士陵园
刘志丹烈士陵园
刘志丹烈士陵园位于(陕北)延安志丹县城北的炮楼山和瓦窑山之间的山坡上。依山傍水,环境优美。1940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和当地政府,为了永远纪念这位陕北红军和陕北根据地的创始人之一,在他家乡修筑了这座陵园。1947年,陵园遭到蒋(介石)胡(宗南)顽固派军队的破坏。陕北解放后,中央人民政府在1952年5月拨款重修。以后,当地政府又进行过多次修建,使陵园显得更加庄严壮观。现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刘志丹陵墓坐北向南,6米多宽的柏油路,由坡下直通陵园。从坡下顺着柏油路上行90米,是镶有镰刀斧头的铁栅栏门。门上有“志丹陵” 3字。陵园面积约8000平方米,正中是纪念大厅。大厅高9米,长13米,进深10米,雕梁画栋,飞檐凌空。大厅正脊上镶着红五星,四面斜脊各竖一把红色的火炬,仿佛烈焰在熊熊燃烧。
纪念厅正中的碑石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在1943年志丹陵落成时的亲笔题词:“我到陕北只和刘志丹见过一面,就知道他是一个很好的党员。他的英勇牺牲,出于意外,但他的忠心耿耿为党为国的精神,永远留在党与人民中间,不会磨灭的。”陕北人民爱戴自己的领袖刘志丹,在他的纪念厅四周修了4座六角碑亭,亭内碑石林立,碑文情深,使人激动不已。
纪念堂在纪念厅后边是志丹陵的主体建筑,由3孔石窑洞和5间廊檐组成。房脊上竖立着木制的镰刀、步枪和火炬,正中有“浩气凌云”匾额。中间窑洞设有灵堂,正中悬挂着刘志丹的彩色画像,画像两旁摆放着洁白的花圈、挽联,灵柩安放在后堂。纪念堂的两面墙上和东西两孔窑洞的墙上,镶嵌着毛泽东、周恩来、叶剑英、林柏渠、吴玉章、贺龙、陈云。徐向前、蔡畅、谢觉哉、李富春、徐特立、博古、邓发、王稼祥、凯丰、肖劲光、罗迈等同志及李鼎铭先生的20余块题刻。
毛泽东的题词是:“群众领袖,民族英雄。”周恩来的题词是:“上下五千年,英雄万万千。人民的英雄,要数刘志丹。”朱德的题词是:“红军模范”。林柏渠的题词是:“长使丹心照日月,拼将热血洗乾坤。拯民卫国更忠党,史绩不刊千载存。”
纪念堂厦檐东边有《重建志丹陵志》碑,西边有《先烈刘志丹同志事略》碑,纪念堂上立有《刘志丹将军之墓》碑。整个陵园内,植满了长青树木,使陵园格外显得庄严、肃穆、壮观 。纪念堂西侧筑有水泥台阶,人们可以拾级而上,登上纪念堂窑洞的顶部。顶部平台上竖立着一尊高大的石碑,碑上镌刻着“刘志丹之墓”5个大字。刘志丹烈士,深受人民的爱戴,陕北人民至今还流传着歌颂他的小调和信天游,来表达对他的怀念:“正月里来是新年,陕北出了个刘志丹,刘志丹来真清官,他带上队伍上模山,一心要共产”。 “二月里来刮春风,刘志丹来是英雄,靖边白军都打光,缴来快枪无其数,散给老百姓”。“自从来了刘志丹,咱们的日子不一般。打倒土豪和老财,推翻了军阀和赃官。镰刀斧头老摄头,砍开大路穷人走。革命力量大发展,红旗一展红了天。”刘志丹,原名景桂,字志丹,1903年10月生于陕西省保安县芦子沟村。19岁人榆林中学,品学兼优,思想进步。
刘志丹1924年加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加人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党派遣他进人黄埔军校学习。大革命时代,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组织武装起义的工作。1928年5月,和谢子长一起领导了渭华起义。起义失败后返回陕北,在陕甘边界建立了一支革命武装,巩固和扩大了陕甘根据地。1935年9月刘志丹任红十军团副军团长兼参谋长。但“左”倾路线又给刘志丹及广大干部扣上“反党”、“反革命”、“叛党”等大帽子,对他进行残酷斗争,肆意囚禁。直到1935年10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纠正了这里的错误路线。他恢复工作后,担任了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任、红军北路总指挥兼28军军长等职务。1936年刘志丹率军东征,4月在猛攻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时,亲临前线指挥,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4岁。
保安革命旧址
保安革命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北炮楼山麓,1936年7月3日至1937年1月13日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继江西瑞金之后确定的临时首都之一。1936年4月民族英雄刘志丹东征牺牲后将保安县更名为志丹县。
中央机关及毛泽东、周恩来、张闻天等领导人在此居住期间,先后召开了21次政治局(扩大)会议,研究、发布和实施了诸多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进程的重大政策、决定,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促进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领导红一方面军西征,实现了红军三大主力在西北大会师,宣告为期两年的万里长征胜利结束;毛泽东在此期间曾写下了《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关于蒋介石声明的声明》两篇光辉著作;安排接待了第一次踏进红区采访的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医生马海德,使《西行漫记》公之于世,打破了国民党对红军的的造谣诬蔑和新闻封锁;开办了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干部力量等。1936年12月18日,延安被红军和平接管,为了便于指挥即将到来的抗日战争,党中央机关于1937年1月10日离开居住了6个月零7天的志丹,13日进驻延安城。
保安革命旧址纪念馆于1966年1月建成并对外开放,2006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整个旧址占地面积是1650平方米,2017年又建起了“红都保安纪念馆”,极大地丰富了展览内容。
凤凰山革命旧址
凤凰山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凤凰山脚下。 1937年1月至1938年11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在此居住,是中共中央到延安后的第一个驻地。在此居住期间,毛泽东写下了《实践论》、《矛盾论》、《论持久战》、《反对自由主义》等著作。1938年11月20日,日本侵略军飞机首次轰炸延安,延安旧城受到严重毁坏。中共中央及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随即迁往延安城西北的杨家岭。
陕甘宁边区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
1937年10月,在西北分行的基础上,改组成立了陕甘宁边区银行。资本金10万元,总行设在延安,在绥德、三边、陇东、关中设立分行。这是抗日根据地人民的第一家自己的银行。
陕甘宁边区银行成立以后,继承和发扬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的光荣传统,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条件下,坚持独立自主的货币金融工作方针,先后发行光华商店代价券、陕甘宁边区银行币和陕甘宁边区贸易公司商业流通券,开展对敌货币斗争,维护了革命根据地货币市场的稳定与统一。
与此同时,遵照“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财经工作总方针,陕甘宁边区银行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金融工作政策和措施,大力发展存款、汇兑业务,积极发放生产和贸易贷款,在促进边区工农业生产发展和繁荣商业贸易,帮助解决财政困难,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均作出了重大贡献。
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
陕甘宁边区政府礼堂旧址位于延安市城内南关街。1937年9月,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边区政府在中共中央的直接领导下, 彻执行了中共中央提出的“五一施政纲领”领导陕甘宁边区人民进行了政权、经济和文化建设,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有力地支援了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成为全国革命根据地的模范。
1937年9月6日,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延安正式宣布成立。林伯渠任主席。边区辖26个县,面积12.9万平方公里,人口200万。陕甘宁边区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抗战的中心,为夺取全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
“四·八”烈士陵园坐落在陕西省延安市,是为纪念在1946年4月8日因飞机失事遇难的爱国教育家黄齐生先生等9人而建造的陵园。
解放后,1957年党中央决定重建“四·八”烈士陵园。新建的陵园宏伟壮观,面貌焕然一新。设在原八路军总部王家坪北侧,背枕清凉山,面对延河水。陵园里有纪念堂、纪念塔、纪念亭、陈列室、陵墓台等建筑物。陵园占地3.6万平方米,依山傍水,两侧对称,具有中国陵园的建筑特色。宽阔的青石台阶从山下直抵墓园,随着台阶的上升,人们不由得肃然起敬。一座汉白玉纪念塔高耸在墓园中间,塔高19.46米,寓意1946年,塔身后部呈4层阶梯式,塔下有8级台阶,象征4月8日。塔尖上有象征中国共产党的镰刀斧头图案,金光闪烁,塔顶最高一层四面嵌着四颗镏金五角星,代表中国人民的事业。塔身正面嵌着毛泽东手书的“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 的镏金大字。正面塔座上雕砌着一只汉白玉花环。塔座右侧勒记“四八烈士遇难碑记”。
陵园最高处是烈士墓台,台分三层。王若飞烈士墓居陵园中轴线顶端,处于陵园的核心地位。然后依次为“四八”遇难烈士和在延安时期牺牲的重要领导人和知名人士,如秦邦宪、关向应、叶挺、张浩、邓发、黄齐生、杨松、张思德、张寒晖等。黄土有幸埋忠魂,“四八”烈士陵园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座高规格的烈士陵寝地,它已成为全国著名的烈士纪念地,每年清明节和烈士祭日都有四面八方的人士前来吊唁。1996年4月8日,“四八”烈士殉50周年之际,近百名烈士子女、亲属及延安时期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后代和延安各界数万群众在此隆重集会悼念先烈,原国家主席杨尚昆敬献了花圈,全国政协副主席万国权等领导同志参加了纪念活动。这里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重要地点。
延安革命纪念馆
延安革命纪念馆位于宝塔区西北延河东岸,距城1公里处。建于1950年1月,原馆址在南关交际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革命纪念馆之一。1954年迁往杨家岭原中共中央机关旧址定名为“延安博物馆”。1955年迁至城内凤凰山麓革命旧址院内,改名为“延安革命纪念馆”,1973年6月迁往王家坪现址。展馆正门上方悬挂着红色匾牌,上有郭沫若1971年来延参观时题写的馆名。
纪念馆原址在凤凰山麓,1973年重建新馆。新馆建筑面积5500平方米,使用面积4500平方米,其中陈列馆由6个面积相等的展厅组成,展厅内部高大宽敞,采旋光性能良好。整个纪念馆外观朴素大方,结构紧凑,高大宏伟,具有传统的民族风格。
馆藏
延安革命纪念馆展出的大量珍贵革命文物、文献和照片,按历史顺序分列11个单元,400多米长的展览大厅,以1000多幅历史照片和800多件革命文物,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住窑洞、吃小米、驱日寇的光辉业绩。展览主要介绍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和陕甘宁边区领导中国人民英勇斗争的光辉历史,同时介绍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介绍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毛泽东思想。对研究中国革命史和陕西地区陕甘宁边区革命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资料。
该馆陈列面积4000余平方米,展出照片及文物近2000件,还有模型、油画、雕塑及场景复原等辅助展品,并运用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增强陈列的动态效果。陈列空间装置有电子屏幕,播放延安时期的历史资料片和一些重要团体、人物在延安参观活动的录像。还装置有听音台,一次可容纳15人,游客可自选听取陕北民歌、陕北说书等文艺节目,门厅内设有多媒体电脑系统的电子触摸屏,输入有延安各参观景点和延安干部学校的有关资料,供游客自由查询。
广场
纪念馆前是一大型广场,广场平坦开阔、绿地成片,繁花似锦。广场正中巍然耸立的是毛泽东铜像,铜像由著名雕塑师程允贤设计,高5米、重约3吨,连基座通高8.15米,基座上镌刻着江泽民总书记手书的“毛泽东在延安”。铜像名为“高瞻远瞩”,毛泽东身着中山装,双手叉腰目视远方,浩气凌霄。1997年1月13日,在中共中央、毛泽东进驻延安60周年纪念日落成揭幕。延安革命纪念馆成为每位旅游者来延参观、考察必到之处。1973年周恩来总理在该馆参观时指出:“一个党史陈列,就是一部党史教课书”。1989年,江泽民总书记来延视察时,也神情专注地参观了该馆全部展览内容。延安革命纪念馆就是中共中央在延安最为生动的教材,是中国20世纪一个辉煌的聚光点。1996年被中宣部定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1937年至1947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和陕甘宁边区首府,是中国革命的指导中心和总后方,是革命圣地。延安侨联是现在中国侨联的前身,成立于一九四0年九月,之后随着时势变化名称数易,先后由“延安华侨救国联合会”改为“中国延安华侨联合会”、“中国解放区归国华侨联合会”等。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回国的侨界爱国人士和华侨青年与日俱增,北京、厦门、广州等地相继建立归侨联谊组织。到中国侨联成立前,中国各地侨联组织已发展到七、八十个。一九五六年十月,在著名爱国侨领陈嘉庚主持下,第一次全国归侨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宣告中华全国归国华侨联合会成立。 该馆馆藏文物有3.5万多件,历史照片5500多张,图书资料1.2万余册。其中,一、二级文物有1700余件,延安时期出版发行的报刊杂志100余种。还有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林伯渠的藏书、手迹石刻及办公和生活用品。毛泽东长征时用过的手枪,转战陕北时骑的马(已制成标本)为该馆的独藏。怀安诗社的诗画原稿,也是珍贵的藏品。
该馆出版有《毛主席的故事》 、 《革命圣地延安》 、 《延安大生产运动》等书。
学习书院
学习书院
2017年5月揭牌开馆,作为圣地延安的文化新航标,本地市民和全国各地党政机关、企业及社会组织的党员干部在此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牢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淳淳教导,坚定信念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努力奋斗。
杨家岭革命旧址
杨家岭革命旧址是中共中央驻地旧址,位于延安城西北2公里处。1938年11月至1947年3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和中共中央机关在此居住。这期间,中共中央继续指挥抗日战争敌后战场并领导了解放战争,领导了大生产运动和整风运动,召开了党的“七大”和延安文艺座谈会。于1942年在此建成中央大礼堂,1945年4月23日至6月21日在中央大礼堂隆重召开了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
2016年12月,杨家岭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旧址是国务院2006年公布的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保安革命旧址中的一部分。该旧址位于志丹县城南前桥沟半山腰,占地面积2108.2平方米。现保留有校长林彪、教育长罗瑞卿、党总支书记莫文骅、科长陈光,政治委员罗荣桓的旧居及一科教室和学员住室等共有十多孔窑洞、三间瓦房。
该校前身为瑞金时期的中央红军政治学校,后扩编为中国工农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在瓦窑堡又创建为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1936年7月,“红大”随同党中央机关一起搬迁到志丹。当时,红大分为三个科,其中一科共有学员40名,主要是红军师团级以上干部;第二科共有学员225人,主要是培训营连级干部,第三科共有学员800人,主要培训班、排干部和部分老战士。
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志丹办学期间,校舍、教员和教材极度缺乏,并且面临残酷的战争环境和生存危机,在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红大依然能够蓬勃发展,为人民军队的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志丹的红军大学,为即将到来的全面抗战准备了干部力量,也是一所为民族解放培育钢铁栋梁的“革命熔炉”。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
中国人民抗日大学(简称“抗大”)纪念馆,位于延安市北二道街原抗大旧址,是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的历史业绩而建的一个专题性纪念馆。隶属于延安市文物局。
中国抗日军政大学于1936年6月1日正式成立,始称“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次年改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校长林彪,副校长徐向前、刘伯承、罗瑞卿、滕代远、何长工、彭绍辉。总校长先后办学8期,并在全国创建了12所分校、5所陆军中学和一所附设中学,培养了十多万名德才兼备的军政干部,为夺取抗日战争和全国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为中国革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抗大延安总校旧址,原建筑物已无存。1964年在原址上修建了抗大校史陈列室,1966年10月对外展出,1971年“九·一三事件”后停止对外开放。2003年在全国人民、特别是抗大老校友的呼吁下,纪念馆重新筹建,2004年9月30日正式开馆。
纪念馆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其中展厅占1200平方米。分为六个单元两个展室,一楼展厅展出了第一、二、三单元;t二楼展厅展出了第四、五、六单元。共展出馆藏文物、新征集文物162件,珍贵历史文献、照片和丰富的图表资料445幅。运用半景画、场景复原和仿真雕塑等艺术手法和高科技、多媒体等先进技术手段,集声、光、电为一体,向观众全面展示了抗大的历史风貌,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抗大的战斗历程和辉煌业绩。
在展墙设计上,以融人具有陕北地方特色的建筑语言符号为艺术元素,艺术性地将抗大窑洞造型成不同形式的展墙,适当地穿插灯箱、展台、景观场景、背景墙等,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感。同时结合时代背景设计了“书桌式”、“磨盘式”展柜,形象地表现了艰苦活泼的抗大校园生活。为防止展品遭受自然光损害,照明设计采用以人工照明为主,局部自然光为辅,突出景观和重点文物的照明,使光线重点明快,总体柔和,烘托出整体的陈列内容和环境的和谐统一。
为人民服务讲话台
《为人民服务》讲话台位于枣园后沟口,是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直属机关为追悼张思德召集的会议上,发表《为人民服务》讲话的地方。
1944年9月8日,在枣园后沟的西山脚下,中共中央直属机关1000多人,为一个普通党员、战士——张思德,召开了一个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写挽词“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大会在介绍张思德生平和革命生涯后,毛泽东神色凝重,走上临时修建的土台子,作了“为人民服务”的主题讲演。毛泽东在延安的112篇著作基本上都是用笔写出来的,而这篇是讲出来的,是根据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讲话整理成篇的。
轩辕黄帝陵
黄帝陵,位于陕西省黄陵县城北桥山,是中华民族始祖黄帝轩辕氏的陵墓,相传黄帝得道升天,故此陵墓为衣冠冢。黄帝陵景区面积333公顷,有古柏超过六万余株,千年以上古柏三万余株,为中国境内保存最完善的古柏群。陵墓区和轩辕庙两部分。黄帝陵古称“桥陵”,为中国历代帝王和著名人士祭祀黄帝的场所。1961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编为“古墓葬第一号”,号称“天下第一陵”。黄帝陵历经多次修复,黄帝陵基金会以筹措资金,工程分二期实施,第一期工程2001年8月竣工,2004年开始每年对黄帝陵祭祀国家公祭。2006年,黄帝陵祭典活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