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部
电话:18023520688
电话:13603096781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新闻资讯 > 特区精神筑梦民族复兴

特区精神筑梦民族复兴

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部 / 2018-08-19

特区精神筑梦民族复兴

30年来,特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创造了世界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史上的奇迹。

60年来,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内部的变革,到开辟一块“试验田”开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探索之路,最终使中国全面走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170年来,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先后经历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3个历史阶段,最终证明资本主义不能救中国,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

100多年呕心沥血,60多年风雨兼程,30多年改革开放,凝聚的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强国之梦,谱写的是炎黄子孙发愤图强的复兴长歌。这是特区建设30年来取得伟大成就的最根本原因,也是特区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强大的精神动力。

因此,追寻特区精神,就是追寻中国精神,追寻民族精神。只有追寻特区精神,才能总结30年来特区发展的内驱力和精神内核;只有追寻特区精神,才能辨析特区乃至中国时下面临的种种难题和体制沉疴的实质;只有追寻特区精神,才能铸就未来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解放的旗帜和方向。


发展之本

走中国自己的现代化道路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发展之本。

30多年前,有人曾这样发问: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

邓小平回答: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

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者。33年前,当邓小平在广东视察时听到边境农民逃港问题突出的情况时,出乎众人意料地说:“这是我们的政策有问题。”30多年后,福田区皇岗社区的“老村长”庄顺福告诉温家宝总理:30年前的皇岗村,靠打渔、种田为生的村民一天收入不到9毛钱,十室九空,逃港成风。今天的皇岗社区高楼林立,环境优美,集体经济总资产60多亿元,村民每人每月可分红6000多元。“以前逃港的,现在都后悔了!”

正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追问和价值追寻中,中国才得以扭转乾坤;正是在为中国“杀出一条血路”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中,特区才率先突破了计划经济的牢笼,建立了以所有制、价格、市场要素、按劳分配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这不仅大大解放了特区乃至中国的生产力,更为世界贡献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在特区建立前20年,深圳年均GDP增速达到31.2%,不仅超过了西方国家任何一个历史阶段的发展速度,而且超过了亚洲“四小龙”任何一个阶段的发展速度。2009年,深圳人均GDP更是突破1.3万美元。今年,深圳首次提出打造民生幸福城市的理念,计划在2020年人均GDP达到20万元人民币。旌旗猎猎,人心思进。超越既有的发展模式,走中国自己现代化的道路———邓小平的宏韬伟略正在逐步实现,也成为特区乃至中国的发展理念之本、价值追求之源。


力量之源

改革开放锻造特区精神内核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力量之源。

改革,就是打破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一切因素,而最关键的,就是实现人的解放和现代化。这是特区发展的使命,也是特区发展的动力。1980年10月,深圳第一次打破了“统包统配”的“铁饭碗”,之后迅速形成了“孔雀东南飞”、全国劳务大军南下深圳的壮观局面。而其更深层的逻辑在于,解放生产力,关键是解放人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当微观个体开始向不同的方向探寻时,一种体制的优势就迅速形成。“深圳经济特区成立30年来,一条基本经验,就是坚持改革开放,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精神,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近日,温家宝总理在深圳视察时一语中的。

如今,特区对人的解放和对个体价值的追寻依然没有停滞。无论是率先实施居住证、积分入户制度打破户籍藩篱,建设保障房、提供优越条件吸引高端人才,还是创办中国第一所去行政化大学,特区仍在不断激活生产力发展中最活跃的因子。

开放,让特区带领中国融入了世界,也为特区提供了汲取人类发展优秀成果的动力。中国自明朝郑和下西洋以降,经历了300多年的闭关自守,再不开放,中国就将脱离世界的发展。特区抓住了历史机遇,成为中国对外引进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成为中国对外政策的窗口。

如今,开放精神仍在引领特区前进,全球性的物流中心、贸易中心、创新中心和国际文化创意中心———显露出特区的雄心壮志:不满足于被动地承接全球产业转移,而要主动地强化自身在全球竞争格局中的话语权和制高点。特区引领中国,正在踏上世界大国发展的快车道和寻梦之旅。

特区在实现开放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深圳紧邻香港,珠海毗邻澳门,汕头则对接着台湾。在特区建立之初,上述特区引进的外资大部分来自于港澳台地区,出于爱国情怀和产业转移升级的需要,特区和港澳台地区一起走过了30年的互补发展之路,并奠定了港澳地区顺利回归、平稳发展和两岸合作的坚实基础。如今,随着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横琴半岛的合作开发和汕头与港澳台合作的深入推进,六地合作的内容和模式均步入产业链高端环节,共同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进发。


先行之勇

“闯”字“杀出一条血路”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先行之勇。

邓小平曾把深圳的经验总结为敢“闯”。正是凭借一个“闯”字,特区突破了一个个改革禁区、盲区、雷区,“杀出了一条血路”。

特区的先行先试权是“闯”出来的:蛇口工业区是“闯”出来的,1976年,广东省和交通部共同提交报告,申请在宝安蛇口公社建出口工业区,1979年获国务院批准;特区是“闯”出来的,1979年,广东省委向中央提出试办深圳、珠海、汕头出口特区的初步设想,1980年,全国人大颁布特区条例;

特区的思想大解放是“闯”出来的:从“敢为天下先”的开拓观,到“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效率观,从“不是强者莫到深圳”的竞争观,到“按国际规则打篮球”的国际观,特区产生的新思想观念惊醒了整个中国;

特区的发展之路是“闯”出来的:从1979年—1983年关于“经济特区能否在社会主义国家设立”的论战,到1985年—1986年关于深圳经济特区定位的争论,从1988年“蛇口风波”引发的思想价值观念的激烈辩论,到1989年—1992年特区姓“社”还是姓“资”的攻防,特区一路走来都伴随着巨大争议和挑战,但深圳官员怀着“杀头就杀我”的勇气,硬是闯出了特区之路。

“闯”,凝聚的是有胆有识的智慧,正是凭借着“闯”的精神,特区才冲破层层阻隔,取得了今天的成就。如今,改革仍面临着利益结构的深刻调整和现实的重重困难,特区要继续引领改革开放,就必须继续“闯”下去。


创新之魂

不断为发展注入新活力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创新之魂。

特区建立之初,凭借创新精神,催生了新中国土地拍卖“第一槌”、第一张股票、第一家企业自办股份制商业银行、第一个外汇调剂中心、第一家证券交易所等数百项“全国第一”,初步构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

发展阶段跃升之时,还是凭借创新的精神,特区率先提出“二次创业”的口号,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珠海率先重奖科技人员开中国先河;深圳则作为中国首个创新型城市试点,形成了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在企业、90%以上的研究开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的发明专利出自企业等“六个90%”的自主创新体系,为中国自主创新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践样本和发展模式。因此,国家在深圳经验的基础上,又新增16个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

发展方式转变之时,依然是凭借创新的精神,特区率先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开辟了大部制、行政权力分工制衡、社会组织培育、城市和农村社区自治管理等一系列新体制新模式;同时,深圳还将建设中国首个低碳生态示范市,并确立互联网、新能源、生物产业为三大新兴战略产业,未来5年产值将达到6500亿元,为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率先探路。


实干之风

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

追寻特区精神,就不得不追问特区的实干之风。

30年特区发展的风雨历程,造就了特区人实干的精神。“不等、不靠、不空谈、不争论、不折腾”,是特区发展的优良传统。深圳原市委书记李灏曾说过:“改革不是参加宴会,别人给你安排好座位,端上菜肴等你上座。”改革必须实干,不断探索、试验,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前进。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观念指导下,特区30年来坚持“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坚持不争论,坚决试,多干少说或只干不说;不争论,允许试,错了及时纠正,努力降低改革成本,确保改革成功。并通过特区立法权将改革创新写进了法律。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在全省经济特区工作会上曾对特区新时期的发展提出继续实干的要求,提出特区要继续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坚定改革创新的信念,继续秉承“允许改革失败,不允许不改革”的理念。

从某种意义上说,在30年前特区一穷二白的年代,没有实干之风,就不会有今天的特区;然而,即使在发展条件相对成熟的今天,没有实干之风,特区仍然寸步难行。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特区精神,来自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

特区精神,推动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前进步伐;

特区精神,承载着大国崛起和民族复兴的光荣与梦想。

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旗帜和风向标,只要改革开放没有停止,特区的使命就永远没有完成;我们相信,特区精神也将在新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不断升华,谱写中国复兴的伟大篇章。

下一篇:中央关于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通知
上一篇:深圳特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