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 粤ICP备18015057号-1 © 2014-2024 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部
抗战奇观,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
抗战奇观,地下长城:冉庄地道战遗址冉庄地道战遗址在河北省清苑县冉庄,距保定市约30公里。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冉庄人民积极开展地道战,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致使敌人“宁绕黑风口(张登), 不从冉庄走”。由于冉庄人民开展地道战功绩卓著,曾荣获“抗日模范村”的光荣称号。现在的冉庄地道战遗址,就是冉庄人民光辉斗争业绩的历史见证,也是冀中人民在极端残酷的战争环境里,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的一个典型实例。
冉庄的地道及其工事,是在与敌人的斗争中创造和逐步完善起来的,经历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同单纯防御到主动打击敌人的过程。开始,群众在村里、村外挖隐蔽洞,称为蛤蟆蹲。后来把隐蔽洞加长,再把单口洞改为双口洞,成为地道的雏形。最后发展成三通、三交叉、五防的地道 。
1959年8月,冉庄地道战纪念馆落成,聂荣臻元帅题写了馆名,杨成武将军为展厅题写了“冀中冉庄地道战展厅”牌匾。杨成武、吕正操、张爱萍、魏巍等老一辈革命家、著名作家等亲临遗址参观并题字留念。纪念馆自建馆以来,每年都吸引大批中外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近几年,每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槐树
冉庄始建于隋唐,至宋代时,传说杨业之子杨延昭部将在村北河畔荒原筑营戍守,冉庄因此而一度繁荣,初具小镇规模,故冉庄素有唐村宋镇之说。街上两棵老槐树,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地道内部
冉庄地道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地道以十字街为中心,顺沿东、西、南、北大街挖成4条干线地道,再由干线延伸出20多条支线,直通村外和周边几个村,最后挖成户户相连、村村相通、四通八达、上下呼应,长达32华里的地道网。
抗战时期,冉庄人民饱尝了日寇的血腥屠杀,经受了血与火考验的冉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畏强暴,奋起抗日,利用地道优势配合武工队、野战军对敌作战157次,歼敌2100余名,其中较大的战役5次,荣获了“地道战模范村”的光荣称号。
由于冉庄地道战遗址独特的地位和影响力,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遗址于1961年被定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5年被确定为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1997年被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2003年被确定为首批省级国防教育基地,2005年被评为全国百家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全国12个“重点红色旅游区”和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之一,2009年被命名为全国首批国防教育示范基地,2010年被命名为河北省少先队实践教育基地,2011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区,2014年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抗战纪念设施、遗址,同时冉庄村于2007年被评为全国历史文化名村。
锅台地道口
冉庄地道战遗址的保护工作一直得到各级各部门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同志三次作出批示,并于2004年11月9日亲临冉庄视察,当场指示:“冉庄地道战遗址是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精神的一个重要体现,很有代表性,一定要维护好、保护好、宣传好。而且要把旅游搞旺,这是一个很好的旅游景点。”
夹壁墙地道口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冉庄地道战遗址拥有保护区20万平方米,仍保留着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冀中平原村落的环境风貌,较为完整的保存了地道3000米,各种巧妙的地道口32个,房屋693户,另有庙宇6座。
许多影视片如《地道战》、《烈火金刚》、《敌后武工队》、《平原游击队》、《刘关张传奇》等都曾在此拍摄。近几年电视剧《地道战》及动画片《地道战》的热播,进一步扩大了冉庄地道战的影响力和知名度,每年来冉庄地道战遗址参观的游客都达到100万以上人次。
高房工事
千年古槐、铮铮大钟,记录着冉庄悠久的历史渊源。古镇冉庄,在现代史上,重彩浓笔,以神出鬼没的地道战写下了辉煌的一页,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