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案: 粤ICP备18015057号-1 © 2014-2024 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部
西柏坡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中部,总面积为 16,440 平方米,曾是中共中央所在地,党中央和毛主席在此指挥了震惊中外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和全国土地会议,解放全中国,故有“新中国从这里走来”、“中国命运定于此村”的美誉。为我国革命圣地之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是5A级景区。
1947年7月12日,中央工委在西柏坡正式成立。当然,为了适应战争环境的需要,中央工委当时对外称“工校”和“劳大”。刘少奇任校长,朱德为董事,分别称胡校长(胡服,刘少奇化名)、朱校董。
中央工委进驻西柏坡之后,帮助晋察冀野战军打了四次规模较大的胜仗,歼敌6.2万余人。其中解放石家庄战役尤为著名。
1947年10月31日,朱德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区司令部召开的旅以上干部会议,与杨得志、罗瑞卿、杨成武等共同拟定了攻打石家庄的战略部署。11月1日,又致电聂荣臻、萧克,要求晋察冀军区必须充分准备好人员的补充。11月6日至12日,在朱德总司令的周密布置下,晋察冀野战军歼敌2.4万余人,胜利解放了石家庄。在总结作战经验教训时,朱总司令欣然写下了《七律·攻克石门》:“石门封锁太行山,勇士掀开指顾间。尽灭全师收重镇,不叫胡马返秦关。攻坚战术开新面,久困人民动笑颜。我党英雄真辈出,从兹不虑鬓毛斑。”
1948年党中央、毛主席移驻西柏坡,在这里指挥了震惊中外的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周恩来总理评语道“西柏坡是党中央毛主席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 农村指挥所,指挥三大战役在此,开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在此”。
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从西柏坡迁入北平。
2017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了《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石家庄平山县西柏坡景区入选中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录。
河北是抗战时期敌后抗战的主战场和华北抗战的最前沿,河北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及八路军领导下,前仆后继,最终取得了伟大胜利。铭记历史,继往开来,展览展示了八年抗战期间河北军民的斗争史实,重点展示了河北军民在晋察冀、晋冀鲁豫两大敌后抗日根据地艰苦卓绝的斗争,描述了广大人民群众创造的地道战、地雷战、村落战、麻雀战、雁翎队等战法战术,讴歌了无数英雄模范和群体的英雄事迹。
西柏坡丰碑林是在原“西柏坡石刻园”在保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它坐落在三面环水的柏坡岭上,始建于1997年,2011年为纪念建党90周年进行了改扩建。占地面积11000平方米,现建筑面积4910平方米,园名系全国书协主席张海的墨宝。
该园在建筑设计上吸取了古典建筑和南方园林的特点,碑廊迂回,亭台楼榭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红瓦盖顶,白墙合围,绿树掩映,与蓝天白云碧水相映成趣。墙壁上镶嵌着中国一号黑大理石,石面上镌刻着党和国家领导人、1955年授少将军衔以上的老将军、社会各界名人、全国著名书法家等的题词书法作品560余幅。
中心碑系三棱体汉白玉砌成,高8.7米,镌刻着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人的真迹。这些题词或回忆当年,或抒发对西柏坡的眷恋,或赞眷西柏坡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笔锋或遒劲有力,或隽永秀美,或洒脱飘逸。漫步碑林,既可欣赏不同流派的书法,又可欣赏垂柳轻杨之美景。现西柏坡丰碑林已成为北方最大的红色文化精品园林。
华北军区烈士陵园位于河北省省会石家庄,是为纪念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而修建,1954年建成并对外开放,是我国兴建较早、建筑造型艺术较高的烈士陵园之一。园内安葬着马本斋、周建屏、常德善、包森、周文彬等历次革命历史时期牺牲在华北地区的318位团职以上的革命烈士,安放着650多位烈士和老红军的骨灰,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和柯棣华大夫均安葬于此。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八路军一一五师奉党中央的派遣,挺进五台山地区开展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平型关大捷后,师主力南下,成立了以聂荣臻为首的晋察冀军区。经过8年浴血奋战,开辟了同蒲路以东,正太、石德路以北,张家口、多伦、宁城、锦州以南,渤海以西80万平方千米的晋察冀解放区,并成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最大解放区之一。抗日战争胜利后,根据战争形势发展的需要,1948年5月,晋察冀军区撤销,建立华北军区。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区党政军民,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贡献。
1948年秋,朱德总司令来石家庄视察时,提议利用当时的"胜利公园"旧址建立烈士陵园,以纪念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烈士。随后,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决定修建"华北军区烈士陵园"。1950年3月正式动工。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刘伯承、邓小平、贺龙、陈毅、徐向前、聂荣臻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先后为陵园的建立题词。1953年6月竣工,1954年8月1日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典礼仪式。国家内务部、中共中央华北局、华北行政委员会、华北军区及河北、山西、内蒙古自治区等地的党政机关代表参加了大会。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建立,充分体现了华北人民对曾经战斗和牺牲在华北大地的革命先辈深切的缅怀之情。
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曾是中共中央和解放军总部所在地。建国前中共中央的许多重要会议在此召开,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一系列战役在此运筹和指挥,毛泽东的几十篇光辉著作在此诞生,它是当年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1982年国务院公布西柏坡中共中央旧址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48年5月26日至1949年3月23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驻地。1948年 9月,中共中央曾在此召开九月会议;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在这里指挥了著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1949年 3月,中国共产党还在此召开了具有重要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
现在的中共中央旧址大院,是1958年修建岗南水库后,于1971年开始在原址北面山坡上按原布局、利用原房屋构件等复原修建的。大门向南,分前后两院,面积1.6 万平方米,建筑为砖木结构平顶房。前院自东而西一座座小院依次为周恩来旧居、任弼时旧居、毛泽东旧居、军委作战室旧址、刘少奇旧居、董必武旧居、中共中央九月会议旧址。后院东北部三间窑洞式建筑为朱德办公室和居室旧址。大院西部前后院之间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旧址。
西柏坡廉政教育馆位于西柏坡陈列展览馆东南侧,分为地上、地下两层,建筑面积1800多平方米,于2008年1月开工建设,2009年4月14日正式向社会开放。展览以“牢记‘两个务必’,永葆党的先进性”为主题,主要展示中国共产党八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涌现出来的杰出典范,通过他们的事迹来教育全党同志,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内容上坚持党的发展史与党的廉政建设史相结合,突出廉政建设;坚持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突出现实针对性。展览内容共分为序厅、中国共产党的廉政建设史、伟人风范、人民公仆、革命先驱和千秋基业(尾厅)六个部分。展览展线长305米,陈展照片306幅,文物127件。
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简称保定军校,创建于1902年,停办于1923年,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正规陆军军校,校址在河北保定市,前身为清朝北洋速成武备学堂、北洋陆军速成学堂,陆军军官学堂。民国后改称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学校的最初负责人是冯国璋,当时称总办(即校长),1906年,改由段祺瑞接任。其后,军事专家蒋百里、第二次直皖战争中任皖军总指挥的曲同丰等都先后担任过校长。
若从民国元年(1912年)算起,保定军校办过九期,毕业生有6000余人。若从北洋武备学堂算起,保定军校训练了近1万名军官,其中1600多人获得将官军衔。这些人遍布当时的军界和政界,在中国近代的政治舞台上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公元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各省陆军小学停止招生。保定陆军军官学校重新开学,将这一年进校的学生定为保定军校第一期。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 四所陆军中学合并为两所陆军军官预备学校(一所在北京清河镇,一所在湖北武昌)。民国六年(公元 1917 年),最后进入陆军小学的一届学生已升了学,陆军军官预备学校即无新生来源。是年暑假,清河第一预备学校在普通中学(四年制) 二年级以上的学生中招收一批新学员,均经严格的考试后择优录取。民国七年(公元1918 年)春,由原陆军小学升入保定军校的学生已全部毕业,陆军部改变招生制度。保定军校直接由普通中学毕业生中招考了一批学员。先将这批学生送到各师以下连队当兵九个月,期满后审核合格,才编入军校学习,这是保定军校第八期学生。陆军预备军官学校于民国六年即公元1917年招收的那一批学生,于民国十年(公元 1921 年)升入保定军校,这是第九期学生,也是最后一期学生。
白洋淀(淀为浅湖)是中国河北省最大的湖泊,主体位于保定市安新县境内。白洋淀有大小两个范围:狭义或小白洋淀是周围淀泊里最大的淀,广义或大白洋淀是以狭义白洋淀为主体的、周围淀泊的总称,现有大小淀泊143个,平均年份蓄水量13.2亿立方米。小白洋淀位于安新县中部偏南,是在太行山前的永定河和滹沱河冲积扇交汇处的扇缘洼地上汇水形成,从北、西、南三面接纳瀑河、唐河、漕河、潴龙河等河流。大白洋淀主要位于保定市安新县、容城县、雄县境内,小部分位于任丘市西部。1982年干涸,1988年大雨使白洋淀湖区恢复,成为旅游胜地。2007年5月8日,保定市安新白洋淀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5年4月环保部联合河北省人民政府约谈保定市人民政府,要求保定市对白洋淀淀区开展污染整治,确保2015年6月底前全面整改到位,限期通过验收。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在保定市下辖的雄县、安新县、容城县设立河北雄安新区。白洋淀成为新区的焦点。“白洋淀”湖畔将再现春天的故事。
西柏坡国家安全教育馆由国家安全部、河北省国家安全厅和西柏坡纪念馆共同举办的,展览面积770平方米,分为序厅和三个部分。作为整个展览的序幕,序厅采用了多媒体的展示手段,展现了在大决战的历史背景下,隐蔽战线工作人员为党中央毛主席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为正面战场夺取胜利所作的杰出贡献。
第一部分:光辉历程
重点介绍中央特科的建立、龙潭三杰及为世界反法西斯事业所做的贡献。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要战胜敌人必须打两种战争,一种是公开战争,一种是隐蔽战争。1921年国共分裂,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共产党人惨遭屠杀,中共中央机关被迫从上海迁往武汉。出于保卫自身安全的须要,1927年5月,周恩来领导成立了“军委特务工作处”,1928年11月14日正式建立为“中央特科”。特科的建立,标志着中共中央情报、保卫机构的诞生。
第二部分:辉煌业绩
介绍解放战争时期的情报工作。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解放战争时期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第三部分:浩气长存
展示的是隐蔽战线部分英烈的事迹。
直隶总督署,又称直隶总督部院,是中国一所保存完整的清代省级衙署。原建筑始建于元,明初为保定府衙,明永乐年间改做大宁都司署,清初又改作参将署。1730年(清雍正八年)经过大规模的扩建后正式建立总督署,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八帝,可谓是清王朝历史的缩影,曾驻此署的直隶总督共59人66任,如曾国藩、李鸿章、袁世凯、方观承等直到1909年清朝末代皇帝逊位才废止。民国年间是直系军阀曹锟的大本营。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曾是日伪和国民党河北省政府所在地,有“一座总督衙署,半部清史写照”之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河北省人民政府也曾驻此。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直隶总督署的建筑布局,既承袭了前代衙署的特色,同时又受到了明清北京皇家宫殿建筑布局乃至民居建筑规制的影响。整座直隶总督衙署建筑座北朝南,东西宽134.4m(合清制42丈),南北纵深约224m,共占地三万余平米,其建筑分东、中、西三路。中路至今保存完好,有大门、仪门、大堂、二堂、官邸、上房五进院落,配以左右厢房耳房,均为小式硬山建筑。东路的东花厅、外签押房等建筑基本保存完好。
直隶总督署大门以外,清时曾建有辕门、照壁、旗杆、乐亭鼓亭、一对石狮、东西班房,以及西辕门外专供每日报时及拜发奏折之用的炮台等附属建筑。这些建筑如今虽大多不存,但其所组成的半封闭格局,以及造就的威严气氛,曾给人以森严神秘,望而生畏的感觉。中路建筑坐落在督署的中轴线上,大门内的主要建筑自南而北依次有大门、仪门、戒石坊、大堂、二堂、内宅门、官邸、上房、后库以及仪门以北各堂院的厢房、耳房、回廊等附属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