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部
电话:18023520688
电话:13603096781
当前位置: 首页 > 红色教育 > 红色广东教育基地 > 韶关南雄市梅关古道

韶关南雄市梅关古道

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部 / 2018-05-18

                                             韶关南雄市梅关古道景区

梅关古道


简介:关古道位于广东省南雄市约30公里梅岭顶部,梅岭相传是根据南迁越人首领梅绢的姓氏命名的。

战国时期,中原战乱不堪,大批越人迁往岭南,其中一支以梅绢为首的越人,翻山越岭来到大庾岭上,被岭南风光吸引,在梅岭一带安营扎寨,他们发扬了越人勇敢顽强、刻苦坚韧的民族传统,艰苦创业,使这带迅速兴盛起来。因为梅绢是首率队的拓荒者,后来又因破秦有功而受项王封为十万户侯,因此人们就把这一带称之为梅岭。梅岭在岭南经济文化发展史上起了重要作用。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

梅岭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梅岭得名的另一说法是梅树多梅树,故称梅岭。梅岭的梅花树遍布岭南岭北,每到冬天梅花怒放,漫山遍野,成了梅花的世界。“庾岭寒梅”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四大探梅胜地之一,梅岭的梅花有两个特点:其一,据《南雄府志》记载:“庾岭梅花微与江南异,花颇似桃而唇红,亦有纯红者。岭上累经增植,白者为多。”其二,由于岭南岭北气候的明显差异,出现了南枝先开,北枝后放,界限分明的奇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轼登梅岭赏梅赋诗云:梅花开尽杂花开,过尽行人君不来,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他从岭上梅花到古道行人,从梅花开放到花落、梅熟都作了生动的描绘。

地理位置

背景:古代中原、两湖江西与两广(岭南道)的往来路线是湘桂走廊(潇贺古道等)、湘粤走廊(翻越蔚岭的西京古道)、赣粤走廊(翻越大庾岭的梅关古道)。

历史沿革:

梅关古道设关始于秦朝。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其策略是对北方筑长城以防御匈奴,对南方则开关道,积极开发岭南。

公元前213年,秦在五岭开山道筑三关,即横浦关、阳山关、湟鸡谷关,打开了沟通南北的三条孔道。横浦关就筑在梅岭顶上,因此梅关在秦时称横浦关也称秦关,后来横浦关为战争所毁。

梅关古道始通于秦汉。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路过梅岭,见山路险峻难以通行,便向唐玄宗谏言开凿梅岭,当时因发展经济的需要,唐皇下召宰相张九龄负责扩展梅岭古道。此项工程浩大,经过艰辛努力,终于开通了大庾岭古道。在古道庾岭新路口南山脚下古道上的六祖庙和有座“夫人庙”,它是后人为纪念张九龄“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功德和感戴张夫人戚宜芬支持丈夫的事业而建造的,当中还有个感人的故事。

从汉至唐,梅岭只有岭之称,而无关之名。宋嘉佑年间建关楼后,南雄历代州、县均有修葺关楼,使梅岭关楼保存至今。梅关古道从梅岭向南北两边蜿蜒而下,北接江西章水,南连广东浈水,像一条纽带,把长江和珠江连接起来。

梅岭古道是全国保存得最完整的古驿道。古道约6尺宽,路面整齐地铺着鹅孵石,道旁是繁茂的灌木丛,两侧山崖树木葱茏,层峦叠翠。岭下可见古人用来喂马的饮马槽,古道旁修建了一座半山亭,又名来雁亭。过去沿途共有诗碑136块,记录了古代名人志士的名言诗句,现存已不多。

古道开通后,南北交通大为改观,梅岭古道成了连接南北交通的主要孔道。使当时的百里梅岭古道一片繁荣。据史料记载,梅岭古道“长亭短亭任驻足,十里五里供停骖,蚁施鱼贯百货集,肩摩踵接行人担”。

梅关古道的重要作用,使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不断对古道进行修建,工程较大的要算明正统十一年(公元1446年),南雄知府郑述用石砌古道,并在道旁补植松梅。

随着粤汉铁路、雄余公路的开通,梅岭古道完成了南北主要交通孔道的历史使命。

大余-南雄古道

梅关古道是一条用碎石砌成的千年古道,位于古老县城大余县境内的梅岭脚下,赣州与韶关的交界处。它穿越梅岭直达广东的南雄市。在梅岭之巅,有一座古老的关楼叫梅关,关楼所处的位置正是江西与广东的交会点,它的一侧是岭北,而另一侧就是岭南。于是这里就出现了一步跨两省的有趣现象,游客每到此处,都要在梅关两侧分别留影,这边拍照是在广东,而另一边拍照就到江西了。

进入景区后,行走在婉转的古道上,遥想古人当年也好象我们一样,穿过这条小道穿州过省,一种别人的感受涌上心头,听说这个景区最出名的还是梅花,只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只能是干赏梅树了,我们爬上两省交界的地方,在那个城楼前我再次回望江西,曾经留下过我们欢声笑语的地方。 

历史地位

梅关古道被两峰夹峙,虎踞梅岭,如同一道城门将广东、江西隔开。南雄梅关历来是南北交通要通,也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史称南雄“居五岭之首,为江(西)、广(东)之冲”、“南北咽喉,京华屏障”。南雄的县名也与梅关有关,南雄乃南粤雄关,而雄关指的就是梅关。现存的关楼建于宋嘉佑年间,为砖石结构,古朴雄伟。明万因年间南雄知府蒋杰在关楼上立匾题刻,北面门额署着“南粤雄关”四字,南面门额则写着“岭南第一关”在关北侧,有一块高2.4米、宽1.4米的石碑。上刻“梅岭”两个楷书大字,每字约6平方尺,字体刚劲有力。这块碑为清康熙年间南雄知州张凤翔立。关楼两侧有一对联“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

人文古迹

接岭桥

接岭桥是古驿道上重要的桥梁。它坐落在地形险峻、溪深水急的梅山水上,为单孔石拱桥。桥长8.5米,宽3.65米,拱高1.3米,麻条石砌成。传说,过去桥上盖有瓦棚,可避风雨。今桥两边的条石上仍有柱洞可见。始建于唐开元年间,明代弘治年间朱华捐资重建,当时郡守为它作记,并命名为接岭桥口。

驿馆

梅岭驿馆,

    驿站:亦称"置邮",是古代官员、驿使往来息宿和供传递军情、信报的机构或来往官员途中歇宿,换车马的处所。据记载,中国周代就在交通要道上设置馆舍,为过往官员和驿使提供食宿,邮驿历史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古代驿站主要起着接待书信使者的作用,快马加鞭,不知多少天才能送完一封信,所以有“家书抵万金”之说。梅岭驿,又称大庾驿。县志载:水城南20公里,峻岭盘蹬,上山云霄,北旧有馆驿,匾曰:“梅花国”。明、清时馆驿移于城内驿使门。称水马驿。“陆睡有车马、水路有红船”。驿馆内还有驴马房,有马夫走递80人,另配有红船数艘,马20匹。今重建的梅岭驿馆,是199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兴建的。位于接岭桥东,梅岭脚下,旧址传说是古代的下马坪。坐东朝西,仿古建筑,为客家转屋式设计,分两部分,前部为曲折走廊,后部为数根立柱组成的半圆形房屋。走廊与房屋间,形成半圆形院落。大门为歇山式顶,黄色琉璃覆盖,红色漆粉柱,楹联云:剪取南安半江水,即是梅城一岭花。

憩云亭

 憩云亭,初名半山亭。始建于宋,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南安知府周浩重建时更今名。憩云亭是梅岭景区景点之一,今亭建于1991年,由江西省旅游局拨款兴建。面积27平方米,六角形,边长1.85米,亭高7.44米,周围有栏杆、水泥坐凳供游客休息和观赏风光。亭棚顶及地面均嵌有梅花图案,轻巧秀美。亭柱楹联,照录了清代亭联:过来共饮虔南水,归去咸携岭北云。 在今亭的原址上还建过“介梅亭”。那是为纪念1946年蒋介石游梅岭而建,但因该亭是搜刮民脂民膏而建,民众对此十分不满,因此,“介梅亭”建后不久就被民众毁掉。

将军祠

 庾将军祠在憩云亭与梅关关口中间,

相距古驿道西侧数十米的一个较开阔的山坡上。庾将军祠是纪念汉时俾将庾胜戍守梅岭有功而建造的祀祠。庾将军姓庾,名胜。汉元鼎五年(前112年)他随楼船将军杨朴在乎抚南越后,为巩固南疆,他和兄弟两人,统兵驻岭北,筑城大余,戍兵梅岭,因他排行老大,所以称大庾。他死后,这里的人民为纪念他的功德,筑祠祭祀。大余县原名大庾,梅岭称庾岭都是为了纪念庾胜将军。

 据传,祠址是原来汉朝屯兵扎营的地方,1991年大余县人民政府选择此地建将军祠和朝汉台。祠为仿古庙式砖木结构,三开间,90平方米,正厅塑有庾将军像,祠前廊柱楹联题:

 不必定有梅花,聊以志将军姓氏;从此可通粤海,愿无忘宰相风流。

 祠前数步建有水泥平台一座,四厨有石栏杆相围,名朝汉台,传说是汉时驻兵的升旗处。古时升旗与今差不多,升军旗标志着此是戍守的军营地,也是反映士卒忠于朝廷、国家的一种形式。

关楼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始设横浦关。旧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称小梅关。今残存的梅关关楼称大梅关。它是江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梅关始建于宋代嘉祜八年(1063年)。县志载:“江西提刑权知南安军,蔡挺立梅关以分江广之界。”梅关因战争,使关楼累圮累修,现存的残关关楼,是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重修的。原关楼分两层建筑,上层为瓦房,下为城门。今上层已倒塌,仅存关门。门洞深5.5米,内宽3.5米,高3.5米,洞门内两侧墙留有闸门逢道和闩门洞眼,说明关门也重叠数层,真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敌”。城门上,南北二方都有石匾,南面石匾阴刻的是“南粤雄关”四个大字,未注落款。城门二侧有联曰:“梅止行人渴关防暴客来”。系光绪癸未年闽汀李化题。北面城门上石碑刊刻的是“岭南第一关”五个大字,落款是明万历南雄知府蒋杰书。东侧是登关楼的惟一蹬道。西侧3米,竖立有一块赭红色大石碑,上刻有“梅岭”两个大字,碑高2.7米,宽1.2米,清康熙年间知府书题,字刚劲有力。

梅关古往今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这里留有战迹。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后与红一军团汇合,组织厂著名的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登大庾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辉诗篇。

梅关,古代也是个收税的关卡,这里设过税卡、厘金卡以课取盐税和南北往来货物的印花税。是封建时代府库收人的重要之地。据史载,清嘉庆年间,大庾岭商道课税比同期武昌关1200两税收多两倍。可见梅关税卡在当时国库收人中占有的重要地位。

梅关是人们的寻古觅胜之地,近段时间到梅关参观访问过的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有陈丕显、毛致用、张震和社会知名人士李葆华、于光远、赵忠祥等。影视界并以梅岭、梅关为外景拍摄过《梅岭星火》、《从奴隶到将军》、《客家人》和其他一些新闻记录片,梅岭、梅关因此更是名扬海内外。

云封寺

云封寺,又名挂角寺。原寺在关楼南坡,今六祖庙东对面的一空地上,寺内有张九龄、张弼塑像,故又叫张公祠,或称“二张”祠,以纪念他俩开岭、修驿道的功绩。祠在“文革”中被毁,仅留下一块涂湘过岭的诗碑。云封寺有联云: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

今日云封寺已移于岭北山麓下、古驿道旁(山佛家信徒捐建)。挂角寺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话古代禅宗派有个叫正一的和尚,想在大余丫山创寺弘法。于是他云游到广东翁源一个财主家化缘,想施讨些银钱,不料那个财主很悭吝,不但未施舍银钱,还出了一个使人气恼的难题。他说:“房子这里已新建有100间,和尚若能连基搬去,就算我奉献佛祖。”正一无奈,只好返回江西,途中碰见八仙之一的吕洞宾,见正一垂头丧气而来,本来仙与佛是不搭界的,这次吕洞宾却主动问正一:“为何愁眉不展?”正一如实奉告。吕仙听后便拉着正一,再回财主家施讨。那财主见了他们二人,大笑着说:“不是我不肯施舍,只要你们能连基搬去,就算我的施舍。”吕仙此时迫问:“不是戏言吧?”财主哪里知道神仙的功力,立即回答:“决不悔言。”于是吕仙便作法,把这100间房屋,用根木棍挑起,腾空而飞。将飞越梅岭关口时,恰好又窜出另一个和尚,向吕仙讨房子说:“你也留一间给我在这里修行吧!”因此吕仙便敲下一间放在南坡空坪上,成了挂角寺。其余99间就放在丫山,成为灵岩寺。挂角寺有联日:

挂角何时,偶为岭上主人,犹想像千秋风度;

举头欲问,可许山中置我,试管领万树梅花。

山中藏古寺,门外尽劳人*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驿使暂停花下骑,寺门深掩岭头云*大庾岭上云封寺(挂角寺)寺门联。

六祖庙

六祖庙、卓锡泉出梅关往南沿驿道下约200米处东侧有一座建筑精巧的六祖庙,西侧是卓锡泉。

这里流传着一段佛家故事。

六祖是指佛家禅宗六祖慧能—今广东“南华寺”的开山祖,达摩在中国的第六代传人。相传唐朝武则天时,禅宗五祖弘忍在湖北黄梅的东山—寺弘法,受徒很多,年老圆寂前他想在众僧中选一法嗣,于是宣布要每个从僧都作一偈,并许诺:谁的偈能参透佛的要义,就把衣钵袈裟传给谁,继为六祖。因平时大弟子口神秀博得五祖器重,自以为六祖非他莫属—,于是很快便作了一偈云:“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偈公布后,一般和尚都认为他的偈好,点破了修炼的方法,然而却有二个不口太识字的和尚慧能,这时冒出来,针对神秀的偈,也请人写了一偈艾日:“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看后,认为慧能才悟到了佛性,决定把衣钵袈裟传于他。可是慧能出身低微;在寺里他只是个春米的和尚,神秀可能不服.日后会加害于他。因此五祖圆寂前便秘密将衣钵袈裟传给了慧能,并嘱咐慧能马上离开黄梅,南回广东避难,三年内不得出来弘法。果然不出所料。次日五祖圆寂后;神秀发现衣钵袈裟已被慧能拿走,于第三日立即召来武僧慧明,要他率领500僧众,迫拿慧能,夺回衣钵等物。话说慧能在离开师父之后,日夜兼程,一日逃到大余,投宿于东山寺住了一夜,次日到了梅岭,正值暑热天气,上到山顶时已精疲力倦,欲找点水喝,可是高山之上哪里有水?于是慧能把锡杖往地上一顿,说道:“天不绝吾也!”说也奇怪,他这卓锡一顿,地缝中便冒出了一股清泉,六祖喝后感到甘洌清甜,一身轻爽口,正要起程赶路,忽见慧明已追上山来,自知不是慧明对手,便把袈裟衣钵等物放在一块大石上让慧明拿去。然而慧明用尽力气也拿不动这些物品。这时慧明也有所感悟,自知不合取这些法物,又见慧能诚实,便对六祖说:“你赶快走吧,后面还有追兵.”说后自己往回走,并对后面追赶的和尚说:“慧能果已不知去向,不必再追赶了。”因此,慧能才从梅关脱险。日后回到家乡,隐居16年后,他才公布身份。传说,慧明放了六祖之后,也没有回黄梅,而找了一处山寺,自己修炼去了。为了纪念六祖在梅岭的这段险遇,后人便在此兴建六祖庙。

卓锡泉,又称锡杖泉。梅关古道有两处,一在梅岭山巅北山口处,今名六祖泉。一处在南坡,泉水较大,已引入六祖庙,今已作井水,旁置大石块,为放钵石”,供游人观瞻。

主要景点

古枫

古枫是梅岭一大景观。现尚有三株千年古枫,若站立在驿馆前,可看见枝杆挺拔、叶茂如盖、郁郁苍苍的古枫大树,高耸入云。尤其驿馆西侧的那棵古枫,几乎遮住了半个山岭。树高有43米,树径两三个人才能合抱;驿馆下云封寺前那两棵古枫也高有38米,左右耸立在寺前坪地上,像一对守候着山门的卫士,十分壮观。古枫是驿道的历史见证,是梅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它那蓬勃盎然的生命力,使历代文人留下许多咏叹。 元代大司农吕思诚在途经梅岭时写道:“西风百里南雄道,绿树丹枫满意看。”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秋发庾岭》诗中也说:“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梧云初掩霭,花露欲霏微。岭色随行掉,江光满客衣。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把个梅岭秋色,描绘得栩栩如生。

梅岭的古枫也和梅岭的梅花一样,与一般红枫不同,而有其特异之处。一般的枫树到了秋天总是红叶飘,但梅岭的枫树却依然披茸婆娑,只是叶色由青变黄,再转橙红、变紫,一棵树上五颜六色,构成一幅秋风、红叶、夕阳、霜满天的画图,甚是好看。

望梅阁

望梅阁始建于宋,

原称望梅亭。后亭圯。明代天启五年(1625年)重建,更名望梅阁。今亭于1990年重建。位于梅关北部山坡,距驿道25米处,倚石壁而建。阁楼分二层,高6米,底层2.5米,为开放型廊柱式结构,上层西半段为东西向长廊,长约7米,宽4米,两边有栏杆,水泥长凳可供游人息坐,两根红色立柱上撰有对联:“红白花开两样雪,往来人占半边山。”入阁正门有全国人大副委员长陈丕显书写的“望梅阁”题匾。东半段为双重檐正方亭,边长4.7米,亭柱联云:珠帘幕卷西山雨,阁道回看梅岭花。 在阁楼上,人居高临下眺望,大余县城一带可尽收眼底。玉带似的章水自西向东,穿城而下。街上鳞次栉比的幢幢新楼,蜿蜒曲折的公路和一片片的农田,五里山一带的红土山岗,西华山选冶厂旁的人造沙漠,或像金字塔,或像人面狮身,矗立于丘陵山坡上,这些都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有趣的则是俯瞰山下漫山遍野的梅林和两旁山上的青松翠竹,使人不禁想起了那《岁寒三友》图,令人赏心悦目。

春落梅枝头,一年一度的赏梅季节到来。早春赏梅,寻访赏梅胜地,领略那缥缈浮动的幽香,疏影横斜的风韵,历来是一种高雅的游乐。梅岭梅花有梅花1000多亩。每逢2月上旬,正是满山梅花凌霜傲放之时,可赏梅之千般风姿,可品梅之万种情韵,那树树红梅撩拨得古今多少文人骚客心海涨潮,留下几多诸如“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红梅”(苏轼《题岭上红梅》)的名诗佳句传诵至今。山中还建有“望梅阁”,是观赏梅花的绝佳处,是我国十大著名的赏梅胜地之一。

腊梅花开时节,梅花怒放之时,但见数百亩梅园,秀枝横逸,百态千姿,竞丽争妍,呈现一派“入山无处不花枝”的景观。游人慕名而来,漫步鄢陵的乡野,犹如置身梅海之中,枝横碧玉,蕾破黄金,分外迷人。游人可以登上望梅阁,不仅可以领略“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宏伟气势,还能看到梅花凌寒绽放,暗香浮动的景象

梅国碑

重来梅国碑的石碑系梅岭一小景点。石碑位于憩云亭前数十步的驿道旁。清同治年间立。为赭红砂质横碑,碑长2.7米,碑宽0.6米,阴刻有"重来梅国"四个大字,是湘军管带、清军总兵刘胜祥书题。同治三年(1864年)农历八月,太平军在侍王李世贤率领下,曾在梅岭一带与湘军激战,后太平军主动撤退到广东,又转战福建,次年太平军在福建内讧,侍王被杀,太平军在汪海洋率领下,再次回到江西,又在梅岭与清军激战、对峙数月后,湘军来增援清军,太平军才退到广东,而刘胜祥自鸣得意,傲慢地写下了这几个字。此碑也反映了太平军在梅岭的战绩,今保存作为历史遗迹供游人参观。

梅花诗

梅花诗碑林陈毅《梅岭三章》诗碑梅岭以梅著称于世。因而历代不少文人墨客以梅为对象在梅岭留下了大量的诗文,形成了大余独有的梅文化。梅岭诗碑林就是从中选择了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百首梅花诗作,并且特邀了当代名家沈鹏、陆石、黄绮等人重新书写,请名家镌刻于碑,立于梅岭的东坡和古驿道两侧,供游人欣赏。从而使梅岭景区更富有高雅的文化意趣。游人到此不仅可赏到大自然赋予的美丽景观,同时也能享受到文化的熏陶。梅岭诗碑林是近段时间增添的梅岭风景线,它与陈毅《梅岭三章》诗碑及陈毅隐蔽处,串连在一条新的水泥石蹬道上,上下穿插于梅林深处,供游人欣赏和感怀。

陈毅隐蔽处

陈毅隐蔽处陈毅即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之一,也一位著名的儒将。1934年红军主力长征后,他与项英等老一辈革命家,从中央苏区突围,来到梅山一带坚持了三年艰苦卓绝的游击战争,在梅岭,他率部与敌人周旋,几次遇险。隐蔽处位于梅岭半山窝,过去这里林莽繁茂,茅草丛生,一派凄凉景象。由于驿道废置,行人稀少,梅岭地势较高,从这里可以察看到大余县城白军的动静,有利于开展游击战争,也是较好隐蔽的地方,所以陈毅选择此处,作为临时住所。但是,1937年5月间,由于派去国民党军中做“兵运”工作的陈海叛变投敌,发生了史称的“梅山事件”。当时陈海叛变后,为了向敌人请功,他送假情报进山,伪称党中央已派人来大余,要陈毅亲自到大余城见面联络。当时与党中央失去联络很久的陈毅,信以为真,次日在梅山区委黄占龙的护送下,化装成商人,来到原地下交通站——驿使门外的“糖铺”。远远一看,见“糖铺”已被敌人查封,始知出了大事,两人分别回到山里。据说,陈毅化装后穿着士林布长衫,戴了黑色眼镜和礼帽,使守候的敌人未能识破他,陈毅一直从糖铺闯至梅峰桥,才拐弯逃出虎口。陈海诱捕失败,敌人就迫不及待出动大批军警到梅岭搜山,并放火焚山,企图把游击队烧死于山中,多亏老天有眼,那日傍晚后,岭上下了一场大雨,把山火浇灭,陈毅才从草丛中出来,会合了其他战友。他料定敌人还不会甘心,可能会采取更恶毒的手段,于是决定把特委游击队及时转移至油山,避免遭受更大损失,从而保存了革命力量。

image.png

  南雄有一条古运道,因古道穿过地处大庆岭南麓的梅岭,有梅关横亘于期 间,隔开广东与江西两省,所以就被称为梅关古道 梅关关楼地处梅岭山巅,以"关隔断南北天"的气势,耸立于梅岭分水 界上,故有"一步跨二省"之说 古时这里原没有关,先秦时梅,先秦时梅岭为楚之“枥门”,又叫"南戒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这里始设横浦关。旧址在今雄余公路上,人称小梅关。今残存的梅关关楼称大梅关。梅关古往今来都 是兵家必争之地,梅岭南北自古以来 是古战场,历史上许多英雄豪杰都在 这里留有战迹。近代孙中山领导的北伐军二次入赣都是经过梅关,毛泽东、朱德也曾率红四军攻占梅岭,彭德怀率红五军团与白军在这里相持 后与红一军团汇合组织厂著名的水口战役,在梅岭一带打败白军20个团的围剿。红军主力长征之后,陈毅、项英从中央苏区突围,在这里建立了以梅岭为中心区域的游击根据地,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陈毅写下了《登大庚岭》、《偷渡梅关》和《梅岭三章》等光 辉诗篇 

点评

  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是指1934年秋至1937年冬中国工农红军主力长征后坚持在中国南方八省15个地区的红军和游击队闻持续清剿的国民党军进行的游击战争。第一,背景: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与壮大,中央苏区的五次反围剿,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与中央长征第二,过程陈毅坚持游击战争艰苦卓绝的过程 第三,意义:保持了南方许多游击战的支点,这些支点成为抗日战争中的主要战略支点;保持10年血斗所锻炼的武装力量,这些力量在抗日战争中成为中流砾柱;坚持为实现共产党抗日救国的主张而奋斗,以百折不田的精神,卒至达到抗日战争的实现;红军主力长征,创造了空前伟大的事业,留守红军和游击队配合主力红军,坚持了三年游击战争,对中国革命的开展起了配合和推动作用;三年游击战成为抗战的榜样,对于争取抗战的彻底胜利有非常重大的意义第四,启示坚定的理想信念;艰苦奋斗、勇于牺牲的精神 


报名咨询:13603096781    尹老师

                18023520688    叶老师

                深圳市弘扬红色教育培训 

                网址:www.szhsjy.cn

                梅州市秉德文化教育培训中心

                网址:www.mzhspx.com


下一篇:广州农讲所旧址
上一篇:东莞市鸦片战争博物馆